广东早茶和河南胡辣汤的两派PK

早餐,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性情。如果说正餐饭点是关掉滤镜的真实人间,那么早点摊,就是城市搽脂抹粉的梳妆台。

中国人的早餐,汤水、茶水、粥水、浆水,甚至酒水。水,承载着各式料头的滋味和食客一天开始的所需。水,包容着大千世界差异悬殊的地道风物,以及东西南北精彩各异的风土人情。

广东广州,早茶文化在百年前就已盛行。据考证广州茶楼其前身是“二厘馆”,在清代咸丰、同治年间,这类“二厘馆”式的茶居在广州城乡已很普遍,“二厘馆”多在街边巷口开档,上用树皮做顶,中用竹木搭建,下摆张木台木凳,旁边生个炉子,炉上放一煲白粥、一锅油,老板兼伙计就站着搓捏面粉,或将面切成面条,下到油锅做成“油炸鬼”,同时还卖些芋头糕、松糕、钵仔糕之类。

而晚清广州市场的繁荣也带来了更多的需求。茶客多是做“三行”和卖苦力的劳苦大众,累了一天,蜷了一夜,次日清早,借此茶居寻求片刻的喘息,会会工友,了解一下市道行情,发发牢骚。

食客也多是“一盅两件”。所谓“一盅”,就是一个铁嘴茶壶配一个瓦茶盅,壶里放些粗枝大叶的茶,茶叶苦涩而没有香气,但也能勉强提神;“两件”,多是实惠粗糙的松糕、芋头糕、萝卜糕之类,虽不怎么香口,却是实打实地进了肚子,一天的劳作全指望这出力。

后来的茶楼为了迎合达官贵人的要求,开始选用靓茶,并用山泉水泡茶;“两件”的质量也愈发精细,或马蹄糕或烧麦,或糯米鸡或叉烧包等等。

今天的广州人,每逢周末便扶老携幼,或约上三五知己,齐聚茶楼“叹早茶”,独然一身也无妨,一觉睡到日上三竿,施施然挟份报纸上茶楼,整个“一盅两件”,恍惚间偷得个半日闲。

这说到底是离不开广州鲜明的地方色彩。其地处亚热带沿海,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,气候闷热潮湿,空气中湿度极高。人在广州,每每夏天,人体通过自然的皮肤出汗来降低身体温度时,由于出汗本身并不能冷却身体,除非水分是通过蒸发清除,但高湿度会阻碍蒸发速率,也就不能有效地排出体内热量,光留下满腔的“热火”。

而近现代的茶楼多是空气流通,地方通爽的场所,一杯小茶下肚,配着一筷小食,哪还有什么滔天的暑气,这“热火”倒是成了邻桌寒暄间的热闹。

再不济再不济,这还有个颇增情趣的生活方式,“早上皮包水,晚上水包皮”。茶余歇后,“刺溜”入水,吼,这广州的大热天,难不成还能吃了你?

而在广州向北约公里的河南漯河、周口,被秦岭——淮河南北分界线串了个葫芦,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,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。

这“骑墙派”的好处还真不少,南北两头全占上,多样的自然条件造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,千变的食材也就带来了万化的菜式。胡辣汤,应运而生。

胡辣汤用到肉骨吊汤头,加入包含胡椒、辣椒在内的多种香料所配比制成的汤料,跑不了的还有些牛肉或羊肉的添头,最后使用淀粉水勾芡,一碗胡辣汤的流程就走完了。

其特点汤味浓郁、汤色靓丽、汤汁黏稠、香辣可口,整一个就是“下饭”神器,搭配着油条、包子、葱油饼,卯上一天的劲怕是也不带一丝儿喘,坐实了其河南及其周边省份都喜爱和知晓的名小吃头衔。

胡辣汤配油饼

好东西名气一大,各路李鬼就少不了,其胡辣汤的历史,说法颇多,好在有个关键的线索,其主料胡椒自唐代才传入中国,故尽管民间有胡辣汤创于周代和曹魏的传说,但其产生的上限不应早于唐。

据考证,胡辣汤的祖宗应该是酸辣汤和肉粥。按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在宋代流传甚广来看,在食物里加入气味辛温香燥的植物,就是当时的社会潮流,因此胡辣汤照着这两种食物的模样,优化改进。

取酸辣汤的醒酒、消食的功用,加入肉类恐怕是为了适应更多层次人众的口味,再辅以生姜、胡椒、八角、肉桂等调料辛香行气,舒肝醒脾,故此河南胡辣汤的主要口味是酸和辣,也就成了胡辣汤的雏形。

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

所谓吃食,就是在这样的气候、地貌、土壤、水文等自然地理环境里所孕育的,属于人类的那抹闪光。

而生活,就是你我在复杂的人类社会所做的应对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lincangjk.com/afhgx/8186.html

当前时间:


冀ICP备2020029241号-25